软包电池鼓包:五大成因与系统性改善方案
大家好!我是不言,这是我的第149篇原创文章。
最近充电宝鼓包召回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已经在充电宝行业引起了大地震。
这次召回的充电宝中用的应该就是软包电芯。
今天来聊一聊软包电芯鼓包。
软包电池鼓包是产线常见的失效现象,但背后的产气机理与风险常被低估。本文系统解析电解液分解、电极失效、工艺缺陷等五大诱因,并提供从材料到设计的改进方案。
软包电池鼓包(胀气)是电池内部产气导致体积膨胀的现象,根本原因是副反应产生气体无法及时排出。 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五类。
一、电解液分解产气
1.溶剂分解
高温/过充时,EC、DEC等碳酸酯溶剂发生电化学还原,产生CO、CH等气体(如反应:EC + 2e → CH + CO²)。
高温存储(>60℃)时,电解液中EC分解产气量显著增加。
2.水分反应
水分超标(>50ppm)时,与LiPF反应生成HF和POF,进一步腐蚀电极并产生CO和H:
二、电极材料失效
1.负极膨胀与SEI膜重构
石墨嵌锂膨胀10%~15%,硅基材料膨胀可达300%,反复膨胀收缩导致SEI膜破裂,暴露的新鲜界面与电解液反应产气。
2.正极释氧与电解液氧化
高镍正极(如NCM811)在高压(>4.3V)或高温下释氧,氧化电解液产生CO。
三、工艺缺陷
1.注液与封装问题
注液量不足导致局部干区,副反应加剧;封装不良(如顶封漏气)使水分/氧气渗入。
2.化成排气不充分
化成阶段SEI成膜产气(H、CO)未完全抽真空,残留气体积累。
四、使用与滥用条件
1.过充/过放
过充时正极过度脱锂结构崩塌,电解液氧化;过放时铜箔溶解,均加速产气。
2.高温存储
高温加速SEI膜分解重组,消耗活性锂并产生烷烃类气体。
五、结构设计缺陷
1.卷绕应力集中
卷绕式电芯拐角处极片层间间隙小,膨胀应力集中导致“S形”变形。
2.模组过度约束
模组预紧力过大(>1400 kgf)限制电芯膨胀空间,气体压力转向铝塑膜薄弱区。
改善措施
1.材料优化
添加成膜添加剂(VC、FEC)稳定SEI膜;正极包覆(AlO)减少氧释放。
2.工艺控制
注液后静置≥24小时保证浸润;热封参数(温度180±5℃、压力0.6MPa)确保密封性。
3.设计改进
预留膨胀间隙(如厚度方向预留5%空间);采用叠片结构减少应力集中。
总结
锂电池鼓包是电化学副反应、材料失效和机械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材料改性、工艺优化(如电解液水分控制<20ppm)和结构设计(如弹性模组支架),可显著降低风险。
以上内容均为本人日常工作,交流,阅读文献所得,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文中阐述观点难免会有疏漏,欢迎业内同仁积极交流,共同进步!
参考资料(锂电解码资料库可下载):
1.锂离子电池失效分析概述,王其钰
2.锂离子电池极片辊压变形微结构 演化与性能调控基础研究,张俊鹏
3.以磷酸锰铁锂为正极的软包电池失效分析,蒋欣
4.软包装电池对生产线常见异物的耐受力,刘婷婷
5.卷绕式方形软包锂离子电池变形分析与对策研究,高学友
原文标题 : 软包电池鼓包:五大成因与系统性改善方案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登录
手机
验证码
手机/邮箱/用户名
密码
立即登录即可访问所有OFweek服务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其他方式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