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身外资11年,南孚电池借壳上市陷“资本局”
来源|海西商界(haixishangjie)
作者|A Dolphin
是坚守民族品牌,还是牵手外资求发展,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头部企业所面临的抉择。有的丧失控制权倒下了,有的借力壮大走向国际,也有的与外资抗衡踏出自己的路。
这其中,因缺乏资本运作思维和前瞻性而“卖身”的民族品牌不在少数,南孚电池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因安德利一场“蛇吞象”的收购举措,令昔日红遍大江南北的南孚电池再次出现在聚光灯下。资料显示,市值仅为45亿元安德利此次将收购南孚电池实际控股股东亚锦科技51%的股权,从而间接掌控南孚电池。
市场预判,这场收购或是南孚电池借道安德利曲线上市的手段之一。因为这已不是南孚电池的第一次,也可能不是最后一次。
作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电池生产商的南孚电池,从民族品牌到如今深陷资本局,这一系列的历史沿革可谓是一部悲壮曲折的商业大戏。
山沟里的小电池厂
南平电池厂是南孚电池的前身,建于1958年,地处南平市偏僻的小山沟里,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与中国第一家电池厂——上海电池厂相比,就是蚂蚁和大象。
有夫运筹帷幄之中,方能决胜千里之外。对于南平电池厂而言,陈来茂就是这个令其改变命运、大捷归来的“主将”。
出身闽南乡村,毕业于福建师大,陈来茂是那个年代令人稀罕的大学生。1976年,陈来茂调入南平电池厂,从技术股长一路做到了厂长。
他有勇有谋有理想。为做大电池厂,陈来茂使出浑身解数,降低价格、进行技术改造、与北京、上海电池大厂联营等等,但南平电池厂依然只能在知名品牌中夹缝生存。
原本就是依靠大船的小舟,一旦遭遇狂风大浪,生存便立即成为难题。1986年,北上两家联营厂对其提出“分手”,南平电池厂失去“庇佑”濒临倒闭。
为了电池厂能继续生存,为了厂里员工能保住工作,陈来茂决定把工厂卖给大厂做车间。没曾想,对方却压根瞧不上。
绝处能逢生。备受打击的陈来茂逼迫自己扛起大局,先自省再突破。恰巧当时他接到一个出国考察的机会,陈来茂决定去拓宽下视野。在考察期间,陈来茂发现了新大陆——碱锰电池。
彼时,中国生产的100亿只干电池中多以传统锌锰电池为主。而在美国,碱锰电池已占干电池总量的70%,日本占30%,碱锰电池在中国虽有引进却不成气候。
与其跟大厂竞争,不如另辟蹊径。陈来茂决定紧抓机遇,背水一战。趁着国内碱锰电池的空白放手一搏,或许能让电池厂实现跨越式升级。结果证明,他做到了。
1988年,为引进日本LR6碱锰电池生产设备和技术,陈来茂带领团队四处奔走,寻找资金。
在多次努力下,他成功说服华润百孚、福建中基等企业,成立了中国电池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南平电子厂以固定资产占据40%股权成为南孚电池大股东。
有了资金,陈来茂如虎添翼。“南孚电池”作为国内领先碱锰电池备受市场欢迎,陈来茂趁热打铁继续引进国际生产线,销量一度大涨。到了1998年,南孚电池的固定资产已达4亿元。
1999年,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掀起引进外资的热潮。正值发展黄金期的南孚电池,在当地政府的要求下,也成为这场浪潮中的一员。借着厦门“98投洽会”的契机,南孚电池与国际风险投资大鳄“摩根士丹利”成功搭线。
最终,摩根士丹利联合鼎晖等资本在香港成立“中国电池有限公司”,并以“中国电池”的身份持有南孚超50%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而在中国电池里,中资方以51%持股比例占据绝对优势。
陈来茂万万没想到,这一场本意为了补充资金、学习国际模式的收购,却让他和南孚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甚至直接丢失了掌控权。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9月30日了解更多>> 【限时福利】泰科电子连接器现货选型,上天猫旗舰店就“购”了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全数会2024电子元器件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OFweek 2024锂电智能制造专场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OFweek 2024工商业储能大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