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时10元,共享充电宝精准“刺伤”年轻人
出品|派财经(ID:paicj314)文|玛丽亚 编|派公子“
共享充电宝刺客,治好了我的电量焦虑”。
近日,王凯在三里屯一家餐厅扫码共享充电宝时,发现充电宝的价格涨到了4元/小时,手机电量只剩下1%的他不得不咬牙扫了一个,但半个小时过去了,电量只涨到了10%。当王凯准备归还充电宝时发现机柜已经满了,他不得不多走了十几分钟跑到隔壁商场去还。
现如今,关于共享充电宝的用户投诉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屡禁不止,不少年轻人都有过跟王凯一样的经历。前几日,“共享充电宝租借费涨到每小时4元”冲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了热议。网友纷纷表示,“再涨下去,共享充电宝租不起了”、“用这个钱买个充电宝不香吗?”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共享充电宝第一次涨价,去年共享充电宝的价格就已经普遍从1-2元/小时涨至3元/小时,一些景区甚至达到了10元/小时。在国家监管部门的责令整改下,行业的价格曾出现过小幅回落。如今针对共享充电宝再度涨价的传言,怪兽充电、竹芒充电和小电科技纷纷回应称,官方并没有涨价。但也有客服表示,年轻人对10元以下的消费不怎么在乎。然而,派财经走访北京多个商圈和景区发现,共享充电宝价格确实已经涨至了4元/小时。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称,为了摆脱成本高、盈利难的困境,共享充电宝不得不涨价。
共享充电宝再次迎来涨价潮?
早在2021年初就曾有媒体报道称,共享充电宝的使用价格达到了每小时3元,在酒吧、夜店和热门景区,共享充电宝的价格更是高至了每小时10元。被网友调侃称“比特斯拉充电都贵”。
共享充电宝的规范问题,也一度引来了市场监管的介入。早在2021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会同反垄断局、网监司,公开要求哈啰、青桔、美团、怪兽、小电、来电、街电、搜电等 " 共享消费 " 品牌经营主体进行限期整改,同年 9 月份,共享充电宝的价格才又有了回落,标价逐渐透明化、规范化。不过这一整顿并未维持太久,到了2022 年,共享充电宝涨价潮再次卷土重来,从“3元时代”迈向了“4元时代”。
今年年初,深证市消费者委员会对街电、来电、怪兽、小电等5个品牌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5%的共享充电宝投放点都没有列明收费标准,而且相隔几百米的两个共享充电宝租用点,价格可能相差一倍以上。针对近日共享充电宝涨价的问题,多家平台回应称:在定价方面符合监管规则,目前未有涨价的情况。
小电方面回应媒体称:“在定价方面符合监管规则,目前未有涨价的情况。”竹芒科技(旗下有街电、搜电两品牌)也表示,近一年来肯定是没有涨过价的,且暂时没有调价计划。
怪兽充电相关人士则回应称,其定价逻辑是针对不同商户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服务方案,是由运营商与商户共同约定的结果,要一家一家去谈,不存在统一定价或者调价。有客服表示,共享充电是一种刚需,现在年轻人对 4 元、8 元、10 来元的消费没有太在意。对于“年轻人不太在意涨价”一说,有网友表示“现在割韭菜都这么理直气壮了吗?”
“谁说年轻人不在意?”要知道,作为共享经济产业链上的一环,共享充电宝上市之初也是吃到过流量红利的,而起初价格低至每小时1元。为了吸引用户使用,部分商家还推出了前半小时免费的优惠政策。
共享充电宝的第一波涨价潮是在2019年,从1元/小时涨到了2元/小时,再到3元/小时,逐年递增。近日派财经走访了北京三里屯商圈、鼓楼东大街、南锣鼓巷、环球影城等景区和娱乐场所,发现周围共享充电宝的租借费用普遍在4元/小时以上,个别机柜 价格高至每小时6元,更有甚者每小时10元。
例如,环球影城怪兽充电的价格在5元/小时,而为了让涨价看起来不明显,共享充电宝企业们将收费区间缩短到了30分钟为单位计。
派财经在南锣鼓巷发现一家怪兽充电宝的机柜显示价格为5元/0.5小时,每小时价格高至10元。
事实证明,共享充电宝真的涨价了。
共享充电宝为何涨价?
在业内人士看来,共享充电宝之所以涨价,是共享充电宝企业想要急于摆脱成本高、盈利难的困境。
疫情之下,不少线下消费场景的停滞,也给行业带来了一些压力。不过消费者对于在户外应急使用共享充电宝的需求仍然存在。不过整个共享充电宝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增速正在放缓,随之而来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早在2019年,共享充电宝行业就已经形成了以小电、街电、来电和怪兽充电为代表的“三电一兽”格局。四家相加占据了市场八成以上的份额,2020年5月随着美团充电宝的入场,行业迎来了新一轮洗牌期。
在几家头部充电宝企业中,冲在最前面的是怪兽充电,在发展前期凭借着资金优势实现了快速扩张。2021年4月,怪兽充电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了“共享充电第一股”。
根据怪兽充电最新季度财报显示,截至截至2022年3月31日,怪兽充电在全国拥有86.1万个POI(点位),累计注册用户达2.989亿。但怪兽充电的上市加速了资本市场对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的理性判断。
率先带着共享充电冲进二级市场的怪兽充电,在上市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股价一路走低,多数时刻都是处于破发状态。截至2022年8月26日盘前,怪兽充电的股价跌至每股1美元以下至0.922美元,相较于发行价每股8.5美元跌超八成,市值也仅剩2.43亿美元。在怪兽影子下的竹芒科技和小电科技,至今未能成功IPO。
5月,街电和搜电宣布合并成立母公司“竹芒科技”,并在四个月后完成了Pre-IPO轮融资。2021年底,竹芒科技裁掉了大部分街电的员工,但关于竹芒科技IPO的消息,至今未有进展。早在2021年9月,竹芒科技就曾宣布,其在全国范围的共享充电宝在线商铺点位(POI)合计已突破一百万。怪兽充电上市的同月,小电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书。
不过,小电科技的IPO至今搁浅。小电科技CEO唐永波曾在内部信中指出 “公司收入骤降到冰点”,今年3月,小电科技还被曝出亏损过亿,裁员2000人的消息。
有分析称,竹芒和小电科技是受到了怪兽亏损的影响,尤其是小电科技,相比怪兽,小电科技的盈利能力更弱一些,招股书显示,小电科技在2020年由盈转亏,净亏损达到了1.04亿元。怪兽最新财报显示,2022年一季度,怪兽充电营收7.371亿元,同比下降了13%,净亏损达到了9640万元。
上市之后,怪兽充电就陷入了营收增长的困境,在2021年Q2达到营收高点9.72亿元之后,连续三个季度处于亏损状态,2021年Q3以及Q4的亏损直接导致了2021年全年怪兽充电由盈转亏。2019、2020年其分别盈利1.6亿元和7543万元,2021年亏损为1.25亿元。对此,怪兽充电在财报中解释称,2021年三四季度以来,受疫情反复的影响,国内一些地区场景的人流量显著下降,对共享充电宝的需求也随之减少。
怪兽的亏损主要是源于销售和营销费用的增加,例如给合作点位的激励费与佣金。财报显示,怪兽充电2021年销售和营销费用为30亿元,同比增长39.1%,占到总体营收的83.3%。2019年和2020年,销售和营销费用的营收占比分别是67%和76%。
在销售费用中,多数的资金都分给了商家,比例高达七成。根据怪兽充电招股书显示,怪兽分给商家的激励资费率大概在 50%~70%。财报显示,2019年-2021年,怪兽充电支付给商家的入场费和佣金占充电宝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8.2%、58.3%、61.1%。线下优质点位的竞争,在一二线城市更为激烈,为了争得一席,不得不支付给商家更高额的入场费和分成,进一步抬升了经营成本。因此直接导致了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净利率降低。
自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怪兽充电的净利率便持续下降,直至出现负数。除了成本高企,高度依赖租赁业务的单一盈利模式,也是制约共享充电宝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怪兽充电为例,怪兽的营收来源主要分为移动设备充电业务、移动电源销售收入和广告服务在内的其他业务。其中移动设备充电业务,贡献了怪兽整体营收超过九成。
2022年第一季度,怪兽充电营收为7.371亿元,其中,移动设备充电业务为7.177亿元,同比减少了12.1%,营收占比达到了97%。此外,充电宝销售收入为1290万元,同比降低了48.3%;其他收入(主要包括广告服务和新业务计划收入)由2021年同期的510万元增长至640万元。疫情封控期间,大量线下门店闭店,这给予以线下租赁业务为生的共享充电宝行业带来巨大冲击。缺少了主营业务的收入支撑,固定场所租金,人工费用、维护成本又在持续烧钱,单一盈利模式下,一旦失去稳定客流量,亏损就是必然结局。选择涨价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企业在短期内的盈利困境。
不过受限于监管约束和消费者舆论声讨,并不是长久之计,共享充电的盈利困局待解。事实上,共享充电宝定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平台方控价能力有限。行业发展之初,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商业模式以直营模式为主,随着行业竞争白热化加剧,一二线市场竞争中投入了大量商家营销费用,加上柜机这折旧、资金回流等方面的压力,营收能力持续下降。
在一二线城市市场份额趋于饱和下,各家将目光锁定到了下沉市场。当前,代理模式成为了行业内的主要模式。
共享充电宝
“代理模式”下的乱象
为了快速占领下沉市场,怪兽的微信公众号上也打出了最高95%分润,招募合伙人的广告。
根据此前头豹研究院联合沙利文发布的《2022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Q1,怪兽充电的代理点位占比扩大至38.9%。竹芒科技利用较低的销售费用深入渗透至下沉市场,已掌握行业近半的点位资源。
小电科技的代理市场渗透率达95%,用户数达4亿。怪兽充电的代理模式下,寻找合适的POI、合同谈判、充电宝和机柜设备维护这些工作都是由代理商来完成,平台只用从消费者收取的租金中,以一定的比例向代理商支付佣金费用。
竹芒和美团为代表的代理模式下,企业通过销售设备、加盟代理的模式来吸引代理商,最终也是以向代理商抽佣的方式来进行合作。小电科技的合资代理模式下,代理商只需要从运营商处购买共享充电宝柜机,即可进行铺设,柜机资产及后续大部分所得收入都归代理商所有。
关于行业抽佣比例,根据怪兽招股书中披露的佣金费率为75%-90%,也就是说平台能从代理商手中分得的利润在10%-15%。相比较传统直营模式,代理模式下,确实减轻了不少运营压力。
但与此同时,代模式下也暴露出了更多的管理漏洞,首先在于定价权的不可控。作为代理有权对自己所代理的机柜进行定价,而且上不封顶。从一个充电宝从机柜租出去到进入下一个机柜中间产生的利润,归代理所有。而租用充电宝所产生的费用跟使用时长又直接挂钩,充电宝离开机柜越久利润越多。
因此,一些代理在铺设机柜距离上,进行了精心计算。更有甚者采用人为填坑的方式,来制造出充电宝爆满的景象。此前就曾有网友爆料称,有商家在消费者借走充电宝之后,拿出了新的共享充电宝塞进原孔位,导致其多走了好几公里路才还上充电宝,白白增加了不少的使用时间,多花了不少钱。这种场景在景区和酒吧等价格偏高的地方,更为常见。一位高频使用共享充电宝用户告诉派财经,她曾经在北京鼓楼附近租借过一次充电宝,走了3公里才找到一处空位,原本1小时的租借费,拉长到了1个半小时。
据业内人士透露,企业再给商家布置机柜时,会安排“冗余”充电宝,一般会多出5-10块充电宝,一来可以最大限度利用机柜,二来可以通过随时填满机柜的方式,拉长共享充电宝的使用时长。代理模式下,代理商和商家的分成比例也是可谈的,通常是三七分,即代理分得三,商家分得七。因而商家的收入也是跟共享充电宝的收入挂钩的。
代理模式盛行的当下,处于产业链上游的怪兽、小电、竹芒、美团充电等都是起到了平台作用,他们只负责买卖充电宝、充电宝机柜和设备维护。真正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是代理商和商家以及消费者,而代理商和商家的利益又是高度绑定,这对于消费者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频频涨价的共享充电宝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反而是随着充电宝的老化以及使用频次过高后,质量大不如前。不少消费者表示,现如今的共享充电宝普遍存在充电缓慢,充电宝经常电量不满,而且扫码需要经过层层登记等操作。
在黑猫投诉上,关于共享充电宝的投诉更是络绎不绝。其中有多项投诉指向了商家乱收费的问题,归还充电宝后依旧在扣费等乱象层出不穷。
共享充电行业是一场持久战,摆脱单一营收模式,增加多元化收入渠道,将是大势所趋,当下各共享充电行业玩家都在积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怪兽充电跨界推出了白酒业务,试图利用怪兽规模较大的网点和用户数进行交易转化,然而如今看来跨界尝试并不理想。竹芒科技则直接在代理模式下,大力发展合伙人,进行新硬件产品的推广。然而,在跑马圈地的同时,如何改善用户体验度,树立品牌口碑,终究是共享充电行业发展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原文标题 : 1小时10元,共享充电宝精准“刺伤”年轻人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限时福利】泰科电子连接器现货选型,上天猫旗舰店就“购”了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全数会2024电子元器件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OFweek 2024锂电智能制造专场论坛
-
6 欧洲电池巨头破产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