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退市边缘?怪兽充电怎么了
大破才能大立!
作者:李莉
编辑:明浩
风品:张戈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或将面临退市局面。曾经热的发烫的充电宝业,还是一门好生意么?
2025年1月5日,怪兽充电发布公告,称收到中信资本旗下“信宸资本”以及公司管理层提交的初步非约束性建议书,提出计划以每股美国存托凭证(ADS)1.25美元的现金价格收购公司所有已发行的普通股。该价格相较1月3日收盘价,溢价幅度约74.8%。
回顾往昔,2021年4月,怪兽充电以8.5美元的发行价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摘得“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桂冠。上市首日开盘价高达10美元,较发行价上涨17.6%,最终收于8.54美元,总市值一度达到约23亿美元。然这场“造富”盛宴没有延续多久,随后几年里股价整体呈现震荡下滑态势。2023年5月以来甚至开始1美元线以下行走,截至美东时间2025年1月13日股价0.985美元,即便受私有化消息提振,股价较开年大涨,较发行价仍累跌超八成,市值不足2.6亿美元,较高峰期缩近9成。
2024年8月,由于股价连续34个工作日低于1美元,怪兽充电曾收到纳斯达克的通知函。如今又站在了私有化的风口浪尖,不禁让人疑问,怪兽充电究竟怎么了?从当红炸子鸡到身处退市边缘,何以遭遇冷意、跌落神坛?
1
营利双降
转型效果追问
怪兽充电是有高光时刻的。IPO前共获6轮融资,资方包括小米、高盛、阿里、顺为等众多知名投资方。当年招股书显示,公司2019年、2020年均实现了盈利,打破了“共享经济”难盈利的传统认知。
不过繁华背后也有隐忧。比如收入相对单一,主要依赖租金收入。而市场一直在变,随着高硅电池和硅碳负极技术的普及,手机电池容量普遍有了较大提升,导致共享充电市场竞争加剧的同时又失去了大量潜在受众。
折射到怪兽充电身上,就是业绩开始走下坡路。2019年、2020年营收为20.22亿、28.09亿,2021年达到35.85亿峰值。2022年出现下滑,营收28.38亿元同比降超20%。对此,公司曾将主因归咎于疫情。由于线下客流量减少,移动设备充电业务以及移动电源销售收入均有缩水。
2023年,外部环境有所改善,线下人流量普遍复苏,怪兽充电年营收升至29.59亿,但较2021年仍有一定差距。
需要指出的是,怪兽充电原本将营收来源划分为“移动设备充电业务”、“移动电源销售”和“其他(包括广告)”三部分。从2023年第二季度起,将移动设备充电业务细分为“直接模式(可理解为自营)”和“网络合作伙伴模式(可理解为代理)”两部分,以便更准确反映两充电模式的经营成果。
然进入2024,怪兽充电业绩再次掉头向下,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51.7%至3.79亿元,二季度再降55.3%至4.63亿元。财报解释称,主要原因是与网络合作伙伴的合同安排发生了变化,导致对移动设备充电收入进行一些一次性调整。
再看盈利情况,上市前的2019年、2020年净利分别为1.67亿元、7542.7万元。尽管营收高增,利润却不增反降,发展质量如何要打个问号。这一趋势在上市后并没改善,甚至还有加重迹象。2021年、2022年分别亏损1.25亿元、7.11亿元。
原因主要在于高昂的销售和营销费。简单来说,为了扩大规模,公司将自己的柜机放置到更多线下商户门口,需向合作点位支付激励费和佣金,而这笔费用较昂贵。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优质POI(点位)价格越高。
2021年,怪兽充电的销售和营销费用占营收比达83.3%。2022年有所下降,减少8.09%至27.12亿元,但因总营收下滑,占比进一步提至95.6%。以至有业内人士感叹,共享充电宝厂商是否实际上是在为商户“打工”,需警惕赔本赚吆喝、走入规模陷阱。
好在2023年,怪兽充电重回盈利状态,净利大增112.34%至0.88亿元,叠加营收止跌回升,堪称打了一个漂亮翻身仗。
追其原因,一方面得益线下流量正常化,另一方面则是公司采取了降本增效。其中,销售和营销费大降44.4%至15亿元,主因是支付给网络合作伙伴的激励费有所减少。
更深一度看,这与公司经营模式的重要转变有关。从2023年开始,怪兽充电经营模式从直营为主,转向直营代理相融合。得益于轻资产运营,公司实现了低成本扩大市场规模,POI数量快速增长,2023年底达到123.4万个。截至2024年6月30日,有89.2%的POI通过网络合作伙伴模式运营。
问题在于,这一举措并未带来盈利水平的持续性增长。进入2024年,怪兽充电净利又开始下行,呈现营利双降态势,一季度亏损34.9万元,二季度虽环比升至917.8万元,同比仍下降62.5%。
以最新季报为例,2024年第二季,怪兽充电直营模式、网络合作伙伴模式营收分别为1.18亿元、2.93亿元,第一季为1.55亿元、2.23亿元。后者环比增长,折射了转型成果初显,公司运营策略的灵活性。但看看上述营利同比双降,是否真能适应市场环境,优化成本结构、达到规模效应,还是要打一个问号。
2
短利与长益
扎牢品控篱笆
除了成长性,合规性稳健度上也有考量。有业内人士指出,过于激进地推行代理模式,可能会引发服务质量下降、渠道冲突、品控风控难度加大等挑战。
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代理模式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可能会下降,共享充电宝的归还难、乱收费等问题也难免会频繁出现。用户体验不佳将对品牌形象产生负面影响,虽然代理模式能在前期减少投入,长期看,后期服务体系的投入及提升成本才是真正面临的考验。
据中国消费者报,2024年6月,广东省消委会发布11个品牌共享充电宝的消费体察报告。报告指出共享充电宝存在“好借难还”、价格不合理、快充效果不佳等问题,其中就涉及怪兽充电。
例如,同一品牌在不同门店,甚至同一品牌在同一区域内(距离仅100米)的每小时收费标准、计费方式、免费时长、封顶费用都存在差异;部分品牌未设置免费时长,导致消费者在因产品质量问题无法充电的情况下仍被收费;部分品牌柜机摆放在露天场地,且不同品牌的机子线路外露混乱,不仅影响消费者使用体验,还可能在雨天存在漏电等安全风险;小程序里没有客服电话,消费者有问题只能在线通过小程序与线上客服沟通,而怪兽充电的机器人客服理解力有限,无法给出有效答复。
2024年3月,工信部发布《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SDK)通报》显示,怪兽充电存在欺骗误导强迫用户的违规行为。
同月,海报新闻曾报道,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一张“怪兽充电”的共享充电宝订单截图。截图显示,订单开始时间为3月8日13:29,结束时间为当天13:40,共计11分钟,却扣费8元。该网友对扣费产生质疑并申请退款,但申请未被通过。退款申请未通过的原因是,订单收费标准为8元/1小时,不足1小时按1小时收费(前3分钟归还免费);每24小时32元;封顶99元。还有网友发帖称,“我还遇到过10元一个小时的,用一两次都够我买一个充电宝了。”在其评论区下,有网友评论,“一个小时5元,我充了61分钟要我10元。”
浏览黑猫投诉,截至2025年1月14日,怪兽充电累计相关投诉共有21273条,其中乱收费是一个质疑焦点。
例如2025年1月5日,投诉编号17378971130显示,一用户称,2025年1月5日15:13在怪兽充电柜机扫码借充电宝,于当日21:47归还,充电宝在使用2小时左右后电量不足无法继续使用,且用户所在区域无可归还柜机,客服沟通无果。
再如投诉编号17378957633显示,一用户表示怪兽充电借充电宝按时归还仍扣费,处理无果,不知何时能解决。
(以上投诉均已经过平台核实)
说千道万,还是产品体验为王。虽然上述通报、曝光有滞后性、上述投诉也或有偏颇片面处,但仍足以给企业敲响警钟。共享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便捷性,倘若糟糕的用户体验形成恶性循环,必将严重干扰业绩的回暖、股价的提振。
尤其当下市场,消费者不缺选择,口碑重要性不言而喻。代理模式看似一种轻资运营,短期在提升运营效率和市场渗透率方面露出优势,可长远看,相应的服务配套投入、品控风控等系统建设一点也不轻松,这是怪兽充电转型押宝、大力发展网络合作伙伴模式中需警惕的。
3
私有化野望
投资者要“解套”了?
怪兽充电创始人蔡光渊曾任职于联合利华,担任全球品牌发展经理,后又担任Uber上海总经理兼全国市场总监。其他创业团队成员也实力不俗,CMO张耀榆来自Uber,CTO李晓炜、CFO辛怡曾在途牛、阿里任职,COO徐培峰则是美团创始团队成员之一。
明星团队+潜力赛道,让怪兽充电在早期发展中、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青睐。上市前,阿里巴巴成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16.5%;连续跟投的高瓴资本持股11.7%;顺为资本持股8.8%;软银亚洲持股7.7%;小米集团和新天域资本均持股7.5%;云九资本和CMC资本分别持股5.8%、5.4%。创始核心高管中,蔡光渊持股6.6%,徐培峰持股4.6%,张耀榆持股1.2%。由于公司采用了AB股权架构,核心经营及决策权依然掌握在创始团队手中。
不过在IPO募资阶段,怪兽充电就遭遇了“挫折”。发行定价8.5美元,明显低于10.5-12.5美元招股定价。这意味着,除了基石轮的核心投资机构,公司并未获得太多的美股投资者认可。
开局遇冷加之后续股价一路下跌,投资机构可谓甘苦自知。尽管怪兽充电未披露投资机构入股的投资成本,但仅从基石轮高瓴资本、小米集团、Aspex Management(HK)Ltd.的8.5美元/股投资成本计,参照最新股价,上述机构亏损幅度不算小。
深度套牢考验着股东们的坚守耐心。据怪兽充电2023年财报披露的核心股东名单显示,阿里巴巴、顺为资本、软银亚洲、九云资本持股比均有下降,分别为14.8%、8.1%、6.9%和5.2%;高瓴资本、小米集团则有所上升,分别为12.1%、9.1%。而据东方财富终端数据,截至2024年3月31日新天域资本、CMC资本则已不再出现。
聚焦本次私有化收购要约的信宸资本,是中信资本旗下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专注控股型并购类股权投资,拥有丰富的跨境并购经验。此前曾参与主导麦当劳中国、杰士邦、淘大食品、桂龙药业等公司的拆分项目,以及分众传媒、顺丰快运等公司的并购投资。
以麦当劳中国为例,收购后推动了麦当劳中国门店数量显著增长。截至2024年6月,麦当劳中国门店量已超6000家,是2017年投资时的2.4倍,直接间接拉动大量就业和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行业分析师王婷妍表示,整体看,私有化或是目前股东挽回损失的最优解,若未来顺利执行,一些资本机构有望“解套”,但无论如何近四年以来的亏损事实已无法改变。换个角度来讲,这对曾满怀壮志、做大做强的怪兽充电乃至期待丰厚回报的投资者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遗憾与无奈?但愿此番私有化,能有助公司在转型期间提升治理结构,适应市场变化,为未来增长奠定基础。
4
大破才能大立
退市会是新起点?
的确,改变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希望。
客观而言,怪兽充电能够上市、跻身行业第一股,是具备一定实力、先发优势的。
据艾瑞咨询《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共享充电宝业集中度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前五大品牌占据96.6%的市场份额。其中,怪兽充电市占率最高,达到36%。交易规模若以企业GMV大于40亿和30亿作为划分标准,怪兽充电稳处第一梯队。
值得注意的是,怪兽充电的没落,并非一家之痛、整个行业正面临成长困境。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表示,商业模式始终未能形成闭环,收入来源极单一,提高收入主要靠租赁涨价和扩大点位。进而引起消费者、渠道商不满,叠加手机续航力提升,进而用户流失、行业陷入低质内卷。不过使用场景仍具刚需属性,随着智能手机使用越发广泛,功能越发强大,无论图省事还是应急,总会有消费者选择随借随还的共享充电宝,但要重拾成长增态,就必须探索新商业模式、新衍生业务。
不算多苛求,一些企业已在路上。比如加大布局力度,深耕下沉市场,探索发展便携式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共享充电桩等,力求将业务融入到城市生活基础智能终端产品上;也有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寻求新发展机遇。同时,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对代理模式进行优化升级,妥善处理好与代理商间的关系。
整体看,怪兽充电能做的事情、能讲的故事依然有很多。即便真的私有化退市,也不是完全坏事。所谓大破才能大立,若能借助信宸资本的资本市场运作能力、关系网络,帮助公司转型期间提升治理结构,适应市场变化、盘活优质资产,怪兽充电在消费市场东山再起、在资本市场卷土重来也未可知。
那么,私有化会是一个新起点吗?信宸资本会是那个白衣骑士么?一时成败难论英雄,贵在卧薪尝胆、痛定思痛、天助自助者。
本文为首财原创
如需转载请留言
原文标题 : 行至退市边缘?怪兽充电怎么了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