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电池厂商亿纬锂能如何闯荡储能江湖

【摘要】当前,动力电池与储能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2024年前三季度,作为二线动力电池厂商的亿纬锂能实现营业收入340亿元,同比下滑4.16%;实现净利润31.8亿元,同比下滑6.88%;迎来“双下滑”的痛苦时刻。

增长瓶颈之下,储能成为第二增长曲线的重点所在,而疑似特斯拉的神秘合作伙伴让业内重燃对亿纬锂能的希望。

然而,面对着动力电池装机量增速大幅下滑,市场份额萎缩;面对着储能竞争者环伺、海外投产资金压力巨大的发展现实,亿纬锂能又当如何闯荡江湖?

以下是正文:

01

从高歌猛进到增长瓶颈

早在2008年,亿纬锂能的锂原电池就做到了全国第一;次年,公司成功在创业板上市。

2015年开始,亿纬锂能决定进军动力电池领域,并对磷酸铁锂方形、三元小圆柱、三元软包、三元方形等锂电池技术进行了全方位布局。

凭借着多年来锂电领域的经验与用户积累,公司的动力电池业务发展极为迅猛。

2020年,亿纬锂能自研软包技术方案成功供货小鹏汽车,首次进入国内软包装机量前十名;亿纬锂能自行开发的三元方形叠片电池也获得华晨宝马订单。

然而,辉煌只是一时的。

尽管挤进了国产动力电池厂商的前十名行列,公司创始人仍然表示“在动力电池行业,我们连内卷的资格都没有,没人卷得过比亚迪、宁德时代”。

2024年,这句话得到了验证。

从装机量上来看,2024年全年中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548.4GWh,其中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排名前三,市场份额分别为45%、24.7%、6.68%。

二线电池阵容中,蜂巢能源、欣旺达、瑞浦兰钧、正力新能装机量增速均超过8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相较之下,亿纬锂能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速仅为8.34%,在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十排名中出局,市场份额也由上一年的4.45%下滑至3.43%,行业排名由第四位下滑至第五位。

就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而言,TOP10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市场份额高达95.2%,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动力电池单价屡屡跌破,2024年7月,动力电池价格继续微跌,方形磷酸铁锂电芯均价约为0.41元/Wh,方形三元电芯均价约为0.48元/Wh。

高盛预测,到2026年,动力电池成本将下降近50%,降至80美元/kWh。

从下游客户来看,亿纬锂能动力电池下游配套厂家主要包括小鹏、长安、广汽埃安、大运汽车等二三线车企为主,竞争力相对一般。

相比配套头部车企的宁德时代、LG、三星SDI以及自给自足的比亚迪,身为二线厂家的亿纬锂能很难有弯道超车的机会,甚至又被边缘化的风险。

随着动力电池行业内卷愈演愈烈,亿纬锂能主营业务毛利率大幅走低,业绩增速不断放缓。

根据公司公告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亿纬锂能实现营业收入340亿元,同比下滑4.16%,实现净利润31.8亿元,同比下滑6.88%,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

值得关注的是,24年前三季度,公司动力电池出货量为20.71 GWh,同比增速仅为4.96%;而24年上半年,公司盈利速度也大幅放缓,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仅为11.45%,较上一年同期下滑近3个百分点。

在此背景下,亿纬锂能总市值也一度跌至640亿元,相比历史高点缩水接近80%。

由此,亿纬锂能的转型成为必然。

02

布局第二增长曲线

在动力电池这一主营业务大幅缩水之下,亿纬锂能将业绩增长的希望放在了储能之上。

2024年前三季度,亿纬锂能动力电池出货量20.71GWh,同比增长4.96%;储能电池出货量35.73GWh,同比增长115.57%,公司储能出货量已经大幅超过动力电池出货量。

值得关注的是,24年年末,这位二线动力电池厂商意外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原因竟是疑似迎来了特斯拉这一神秘大客户。

根据公告称,亿纬锂能及孙公司亿纬马来西亚与美洲某集团客户签署合作协议,为其提供电芯产品,合作重点聚焦在储能领域。

若此神秘客户确为特斯拉,那么亿纬锂能将成为继宁德时代、比亚迪之后,第三家为特斯拉供应储能电池的公司。

要知道,在电动汽车业务陷入成长困境之后,储能业务已经成为推动特斯拉业绩增长的“新引擎”,2024年第三季度,特斯拉的储能产品装机量达到了6.9GWh,同比增长了73%,毛利率更是攀升至30.5%。

亿纬锂能的大圆柱电池技术,特别是与特斯拉“4680”电池相契合的部分,很可能成为其供货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此次合作势必有助于提升公司在全球知名车企圈的认可度,提升全球储能市场的影响力,或可进一步挽回处于衰退态势的动力电池业务。

与此同时,公司或可进一步拉开与比亚迪、海辰储能等对手的距离。

然而,双赢合作之下也存在隐忧。

一方面,特斯拉以其强大的议价能力著称,与供应商的合作往往采取压低价格的策略,亿纬锂能能否在合作中保持合理的利润空间存疑。

另一方面,尽管储能市场前景广阔,但竞争也日益激烈,宁德时代在储能领域同样横行,与此同时,阳光电源等巨头笼罩下,亿纬锂能的储能竞争压力并不比动力电池领域的小。

在真实合作对象存在挑战的情况下,亿纬锂能有能否经得起储能市场的考验呢?

从储能出海来看,公司马来西亚工厂正在安装调试阶段,与24年末设备进场,预计2025年一季度投产,届时将成为亿纬锂能海外第一个实现量产交付的工厂,进一步辐射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市场。

该工厂主要生产电动工具、电动两轮车用圆柱电池,可实现圆柱电池年产6.8亿只,被认为是亿纬锂能完善“全球制造、全球合作、全球服务”布局的重要一环。

然而,储能出海一方面要面临供应链本地化拉升成本的挑战,另一方面要受制于海外生产工序和设计理念不同造成的技术方案差异,同时除了面对国产储能厂商出海的竞争之外,还要面对强悍的日韩锂电巨头。

值得关注的是,资金吃紧此时成为最大问题。

根据公司公告显示,亿纬锂能马来西亚21700项目到2025年底仍需投资20.13亿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加上2024年前三季度的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60.51%,未来亿纬锂能的融资任务依然艰巨。

当前,公司的海外市场开拓程度有限,2024年上半年,亿纬锂能境外收入同比下降26.69%,毛利率同比下降2.46个百分点。

按照公司规划,亿纬锂能2024年度储能出货量目标是50GWh,相较2023年几乎翻倍,储能之路走得并不容易。

03

竞速时代的胜负手

亿纬锂能深刻践行“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中”的避险策略,但事实证明,篮子太多分得的鸡蛋可能就更少了。

从进军动力电池之时,公司综合布局了18650、软包电池、方形磷酸铁锂和方形三元四个技术路线;进军储能之时,公司布局了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用户储能、通信储能等多个领域。

正所谓,样样通,样样松。

当前,亿纬锂能或许已经意识到,过分的追求全面发展会导致与头部厂商的距离越来越远,公司开始将鸡蛋集中起来了。

发展的路线也逐渐收敛到方形叠片磷酸铁锂+大圆柱三元两大路线上来。

伴随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的飞速发展,传统电池供应商如松下、LG化学和宁德时代等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亿纬投身的大圆柱电池技术更是宁德时代的盲区。

由此,技术创新和供应链管理将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行业关注的技术焦点可能更加集中。

在储能领域,亿纬锂能率先掀开了储能600Ah+储能电芯时代的帷幕,Mr.Big已经成为下一代大电芯领域“鲶鱼”,或将引领下一代储能发展风向。

面对着第三代储能电芯的发起者,即阳光电源、中车株洲所在内的更贴近终端用户、更了解电网的集成厂商,亿纬锂能在这场腥风血雨中又能占到什么位次?

与此同时,虽然大电芯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容量的升级带来了更大的单舱能量密度、简化了集成难度、降低了储能成本,但是也对储能安全、可靠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动力+储能已经迎来了新的烧钱时代,双双扩产之下给亿纬锂能带来了巨大的资金需求缺口。

近年来,公司多次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在4年间募集资金总额已达到约139.18亿元,其中已累计投入资金约112亿元,24年还发行第一期绿色中期票据募集资金5亿元,并发布50亿可转债募资计划。

频频融资背后,亿纬锂能的负债率仍维持在60.35%的高位,同比增长0.2个百分点,不降反升也说明其资金“失血”的程度之大。

新能源领域的技术革命时刻上演,而革命的关键在于重资的保障,竞速时代胜负或许就在毫秒之间。

储能不是避风港,而是新战场,留给亿纬锂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04

尾声

2025年的开年之战已经打响,动力电池与储能行业的“价格战”仍在持续,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部分实力较弱的电池与储能企业或将被淘汰出局。

当新能源产业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生态战争,能够同时驾驭动力与储能双轮的企业,才有资格参与终局对决。

       原文标题 : 二线动力电池厂商亿纬锂能如何闯荡储能江湖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