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快充技术冲击下 怪兽能成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吗?

2021-02-25 08:29
松果财经
关注

充电宝涨价削弱用户粘性 快充技术发展不利于市场扩张

虽然怪兽充电已经开启了上市之路,但这些行业痛点仍然不可忽视。

(1)盈利模式单一,怪兽充电并未形成技术壁垒。凭借物联网基因,共享充电宝发展至今,已经收割了大量的线下场景,但是作为行业头部玩家的怪兽充电并未形成实质性的技术壁垒。而且如今营收主要依赖于用户付费,盈利模式较为单一。

其实,怪兽充电完全可以与优质点位实现双向引流,发挥共享充电宝的引流价值。例如与连锁酒店、连锁餐厅建立排他性合作,激活更多的流量。还可以通过双向引流,提升商家的“议价权”,从而降低入场费及分成比重。

而且随着品牌流量的扩充及变现模式的多元化,除租赁业务外,也可以通过营销推广、免押服务等链接广告主、支付平台及金融机构等,收获新增长引擎。

(2)共享充电宝不停涨价削弱用户粘性。经过几年发展,共享充电宝对用户习惯的培养较为成功,但是充电宝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在2017时,大多数共享充电宝品牌选择1小时免租金的收费标准。

但这之后,共享充电宝涨价已经不止一次登上热搜,2020年以来,共享充电宝陆续开启“抢钱”模式,充电价格早已告别1元时代,其分场景定价模式正式开启,甚至出现了每小时收费10元的共享充电宝。

这主要是因为高流量商家提高了入场费和分成比例,根据央视调查,在一些客流量较大的酒吧,共享充电宝的入场费甚至高达每年20万元,品牌与商家之间大多五五平分,也有品牌给到商家7成的比例。

快充技术冲击下 怪兽“共享充电宝第一股”前途未卜

目前市面上共享充电宝的定价随所在区域的不同有所浮动,这也是共享充电宝的分场景定价。价格单位多以半小时计算。1.5元/半小时、2元/半小时的定价最为普通;影院、酒吧等娱乐场所计费2.5元/半小时;景区、高铁站等人流密集的地区则要4元/半小时。有媒体报道称,一些区域的充电价格最高可达10元/每小时。

在涨价面前,依托优惠建立起来的用户“粘性”显得不堪一击,充电宝如此“天价”,让很多用户望而生畏。

(3)快充技术迅速发展,共享充电宝“花期短暂”。在国产手机大厂的共同努力下,手机充电的速度已然越来越快,从30w、40w、65w到现在的125w,速度提高的同时也让共享充电宝感受到了危机。

一旦快充领域出现突破性进步,大部分网民的用电焦虑即会得到缓解,对于共享充电宝的需求也就随之下行。届时,共享充电行业就不再是一门高速增长期的好生意了。

在共享充电行业中,来电最先进入,资本逐步形成了“三电一兽”格局。那么如今,随着怪兽充电上市有望,行业格局会发生改变吗?

想成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 怪兽充电有些难度

艾瑞咨询显示,随着视频服务、游戏服务等碎片化场景增多,2017年Q4至2019年Q4,手机用户的人均月度使用时长从73.8小时增至87.3小时。而同期,主流机型在5小时重度使用后的平均剩余电量仅为33%,平均充满电的时间达82.7分钟。

手机储电量小,充电时间慢,用户使用手机时长增加,这给了共享充电行业极大发展空间,但是,行业竞争也异常激烈。怪兽充电想要成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并没有那么十拿九稳。

首先,除了怪兽充电,“三电一兽”中小电科技已有上市计划。“三电一兽”中的小电科技自成立以来,已完成了5轮融资,融资总额超5.1亿人民币,估值26亿人民币。而且,小电科技已于6月29日同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

除了头部玩家之外,美团也重启了充电宝业务。去年5月,美团重启共享充电宝项目并大肆地推,为了抢夺市场份额,美团依靠自身流量优势,给予了商家”零投入“措施,免费接入美团共享充电宝机器。

快充技术冲击下 怪兽“共享充电宝第一股”前途未卜

而且对于已接入商家,美团还会增加推荐权限,商家方可获得更多线上流量,提升进店率,

截至2020年Q3,美团年度活跃商户数增长至650万,假设其在这些点位都铺上旗下共享充电宝,美团充电宝将会势不可挡。

美团所拥有的商圈资源正是“三电一兽”所没有的,此次,美团充电宝的强势入局,可能会改写“三电一兽”的市场格局。而即便怪兽充电上市成功,也很难单独与美团抗衡。

未来,中国的共享充电宝市场仍然具有庞大的增长潜力,根据易观发布的《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洞察2020》显示,2019年共享充电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69.2亿元。随着这一市场用户的不断增长,刚需地位的稳固及供给端的快速扩张,其交易规模自2021年将持续保持40%-80%的高速增长,有望在2024年达到500亿元。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新商户和新场景的渗透,这个行业依然有很大想象空间。在共享充电宝这个赛道上,谁的资本实力强,谁能率先上市,谁就能获得充足的资金以稳住市场份额、深入分享高速增长的行业红利。怪兽充电的上市之路虽已明朗,但其长期价值如何,还是得看后续发展。

本文作者:宁缺

文章来源:松果财经,转载请注明版权。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