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危险!共享充电的喜与忧
怪兽充电从租赁行业的模式来看赚到钱不是难事,问题在于高昂的维护成本和持续盈利的稳定性,注定其“赚大钱”非常难,在资本市场遇冷变得顺理成章。
文丨参寥子
BT财经原创文章头图来源丨怪兽充电微博
4月初,有着“充电宝第一股”之称的怪兽充电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让市场目光重新聚焦到了这个争议不断的行业。
就在怪兽充电带着“市场占有率第一”名头上市的当天,竞争对手街电和搜电宣布合体,宣称合并后的主体市场份额行业第一,可谓把“拆台”两字演绎的淋漓尽致。
上市第六个交易日,怪兽充电收盘报8.15美元,较8.5美元的发行价有所小跌。对于怪兽充电这篇以“行业份额第一”为题的商业故事,资本市场似乎并不买账。
怪兽充电上市后,关于共享充电宝行业未来的猜测、期许、批判声音层出不穷。
有人关心市场的竞争格局,对头部的“三电一兽”不屑一顾,认为“行业壁垒这么低,市场占有率再高有啥用?”“美团充电宝要是用了‘非常手段’,那岂不是分分钟收割市场?”有人看衰行业的发展,认为“技术在进步,充电宝生意没有未来!”
怀揣着好奇的心情,B叔小范围调研了共享充电宝的分布状态和入场机制,也品出了些许感觉:怪兽充电的市场份额优势虽然能赚钱、但真的“不值钱”。
共享充电确实能赚钱
怪兽充电2019、2020这两年赚了两个亿,改变了共享经济一直以来在市场只烧钱不赚钱的刻板印象。但是相比于两年近50亿元的营收规模,企业的利润率可真的称不上多高。
无论是利润表里高昂的营销费用支出、还是资产负债表中高企的固定资产金额,抑或是高现金流转与低利润并存,这些财务特征都充分地表明:共享充电宝的本质,其实就是租赁。
而一提到租赁行业,离不开的就是“苦、脏、累”的线下运营。
怪兽充电不是最早做充电宝的那批企业。能够以后起之秀的身份,加速超车占据行业领先位置,离不开怪兽在线下点位的超级运营速度。
徐培峰,怪兽充电COO,曾是美团众包事业部总经理,早餐业务、线下超市、浙江大区域总经理,线下运营经验丰富,怪兽充电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他的加入。
据徐培峰所说:怪兽充电如今的运营能力非常强,有着自建的一套运营系统,会从选店、进店、运维、分析、调整等方面做效率提升。
从租赁行业的模式上来讲,有着精细化运营能力的租赁企业,赚到钱不是难事。
有了市场基础、愿意吃线下运营的“苦”,尽管不会很轻松,但怪兽充电的盈利能力已经有了基础保障,但是这样的模式注定“赚大钱”非常难。
资本市场不叫座
尽管能赚钱,但跑了深圳的四个商场及其周边区域之后,B叔还是做出了:共享充电宝生意不值钱的初步判断。
调研数据显示,“三电一兽”加美团的格局基本稳固,虽然在这四个调研区域中,怪兽充电的份额并不是最高的,但由于差距不大,考虑到样本量偏差也基本可以维持其份额领先的判断。
让人担心的是,很多街边店铺都存在2个甚至3个不同品牌的充电宝机器。
这种非排他性的点位分布,说明充电宝的竞争壁垒确实低,而且多家厂商在单一点重复布局也会导致充电宝使用率的下降。
独家点位的运营方式也存在,但相对较少。在如第二个调研商场的内部和深圳北站的内部,来电与物业、官方签订了独家合同,使得管辖区域内部只有来电一家充电宝运营商,其他竞争对手只能分布在区域的外围商贩中。
在与部分连锁餐饮了解情况后,B叔得知,当前如coco奶茶这样规模的连锁餐饮之所以还未铺设,主要是因为和充电宝厂商之间的入场价格还未谈拢,其全线的入场费用甚至可以达到千万级别。
如果不花大价钱,占据的点位往往只能是与友商共享,难以继续维持市场优势;想要占据绝对优势,就需要高额的入场费用;这样的内卷逻辑下,当前怪兽充电的市场份额优势需要高昂的维护成本,资本市场不叫座不难理解。
投资者都是现实的。一家优质的上市公司,可以现在不赚钱、但一定让人觉得以后能赚大钱;如果未来赚不到大钱,但能够有稳定持续赚小钱的能力,也不失为一家不错的公司。
充电宝生意在资本市场“不值钱”的另一层原因在于:仅从共享充电宝行业来看,无论是未来裂变的可能性、还是持续盈利的稳定性似乎都很难打包票。
从怪兽充电的招股说明书来看,其业务增长背景在于:未来3年内预计每个城市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率将大幅增长,从而带来市场空间。
基于这样逻辑,充电宝市场的待开发空间确实很大,但这个逻辑能够走顺,基于两个假设:
电池技术不进步;
未开发市场消费习惯能够按照预期顺利培养。
在电池方面,怪兽充电认为由于5G通信技术的采用,智能手机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消耗更多的电能。然而,由于当前智能手机的设计模式和电池行业所经历的技术障碍,智能手机不太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搭载容量显著提高的电池。
事实是,即使有着技术约束,竞争激烈的手机厂商们会想尽了各种办法提高电池续航的使用体验。
首先是电池容量方面,从2016年到2020年,主流手机的平均电池容量以6.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其次是电池充电技术的进步在这两年之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从50W左右的快充功率到百瓦级别,也就是两年内的事情。小米和VIVO均已推出120W快充的量产机型,华为则很有可能将135W快充应用在新旗舰P50上。
以往给手机充电,可能需要一整晚,但现在使用原装的快充插头,半小时既能达到让人感到安全的电量。
相比之下,共享充电宝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充得慢,不仅比原装的插头充电慢,甚至相比自用充电宝也是只慢不快。
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弥补技术的缺憾,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注定了其相对较为短暂的生命周期。
其次在未开发的三四线城市,潜在的隐患在于消费价格的接受度、以及消费习惯的培养。
当前一线城市的充电宝租用价格基本维持在4元/小时。电影院、火车站、酒吧等地则甚至高达10元/小时,多用几次买一个充电宝的钱也就出来了。
即便是在平均收入较高的一线城市里,如今也已经开始出现抱怨租价过高的声音。
在三四线城市,居民平均收入不到一线城市的一半,消费习惯更加节约,以当前一线城市的价格和点位分布密度去揣测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怪兽充电的市场无论是从市场空间还是从市场稳定性来看,都称不上是优质。所谓的“市场占有率第一”含金量也大打折扣。
所谓“小而美”其实就是赚的短期的辛苦钱,在资本市场上自然就“不值钱”了。
美团是收割者吗?
有人会问:共享充电宝既然不是什么厉害的商业模式、也不怎么值钱,为什么美团三番两次还要进入充电宝市场?
去年3月,美团共享充电宝事业部成立,同时开启名为“百城大战”的地推战略,并在一个月后提交了“美团充电宝”商标的注册申请,这是美团第三次进入充电宝领域。
从B叔在深圳的走访来看,当前,美团的点位分布已经与小电相差无几。
据媒体报道:美团在做新业务的时候,很喜欢“战略性亏损”这个概念。放置美团充电宝的商家只需提供场所,不用缴纳任何押金就能获得美团充电宝60%的收入分成,并且消费者每使用一次,美团点评上商家的真实点击量就会增加一次。
正是因为这样的手段传闻,有人将美团当前在充电宝行业的入侵称之为“降维打击”、“收割市场”。
一位业内人士这么评价小米进入造车市场:“巨头选择行业的逻辑是:先围观,让前面的试错,等行业出现增长的拐点再大笔资金入局,瞬间把蓝海市场拉入红海。”B叔觉得放在充电宝领域也同样适用。
对于美团来说,分支的子业务可以不赚大钱,但当众多子业务如单车、充电宝共同绑定在美团这个庞然大物上,其所获得的效应远比简单做加法更大。
在市场已经走出清晰道路之后,美团充分利用自身在本地生活的线下运营资源,将原本充电宝业务中最辛苦的“运营”工作变成了水到渠成;原本“小而美”的充电宝租赁利润通过商业模式的叠加,也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得到充分放大。
即便如此,美团依然称不上是收割者,毕竟充电宝业务本就不存在明显的市场壁垒,业务模式也很简单,即便后续因为电池技术出现突破而导致业务下滑,对于美团来说,充电宝业务变成了众多流量入口之一,也算输出了“美团生活帝国”构建过程中的一份推动力。
对于另外四家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说,在获取了稳定的盈利模式、正向的现金流入、相对扎实的市场份额后,不会沦落到非常差的结局。
只不过,相比于举重若轻地美团来说,时刻警惕电池技术进步的“三电一兽”们,钱会挣得更辛苦一些罢了。这也给“怪兽充电们”单一的电池租赁业务敲响一记警钟,不尽快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在资本市场将会变得十分危险。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