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小电科技裁员,共享充电宝的焦虑落地?

2022-03-02 14:44
派财经
关注

出品|派财经(ID:paicj314)

文|陈庆之  

编|派公子

新年裁员,似乎成为了互联网企业逃不过的魔咒。

近日,共享充电宝赛道仅剩的三家头部企业之一——小电科技,被曝将进行大幅度裁员。消息显示,本次裁员波及小电科技运营、KA、产品等多个部门,且公司并未承担相应的裁员补偿。另据了解,此次裁员主要集中在底层员工,高层管理人员并未受影响。

仅仅不到一年前,小电科技还曾试图冲击港交所共享充电宝第一股,但最终在10月底上市计划无奈搁浅。实际上,不只是小电科技,包括怪兽充电、竹芒科技都在过去的2021年陷入了亏损、扩张乏力、价格战等问题泥潭,一时间,关于共享充电宝的争议再度被外界关注。

发展7年之久的共享充电宝还是一门好生意吗?共享充电宝行业要走向何处?

变局与亏损

共享充电宝,无疑是一个具备刚需属性的行业。

早在2015年,随着共享经济的崛起,共享充电宝就已开始出现。不过,彼时这一赛道并不十分被看好,就连“国民老公”王思聪也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智能手机的续航始终是用户们最大的焦虑。

也是因此,在经历了2017年之前的行业探索期、2019年之前的模式稳定期之后,整个行业在2020年开始进入红利期,而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市场空间也逐渐被打开。据艾瑞咨询预测,2020年中国共享充电市场规模为90亿元,到2028年有望增长至1063亿元,2020年至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可达36.2%。

与此同时,共享充电宝的渗透率仍有很大的上行空间。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商场、餐饮场景的渗透率较高,平均达60%,而KTV、购物场所、影院、景区等场所消费场景的渗透率均在30%左右。

而在如此的市场前景背后,则是智能手机电池无法突破续航瓶颈的现实。不久前,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博士后研究员王建林在谈及共享充电宝行业时表示,智能手机钴酸锂电池有其自身能量密度的“天花板”,能量密度的提升空间有限,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很难有质的突破。这一现实,也决定了共享充电宝行业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能够得到不错的前景。

前景虽然可观,但现实却非常骨感。

首当其冲的依然是盈利问题,在连续盈利5个季度之后,共享充电宝第一股充电怪兽却迎来了首份亏损财报,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充电怪兽该季度营收9.3亿元,同比微涨1%,净亏损7944万元,而去年同期的净利润是1.09亿元。充电怪兽解释称,由盈转亏的原因是疫情区域性爆发,导致各场景人流量显著下降。而根据预计,2021年四季度怪兽充电依然预期不乐观,预计营收在8-8.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9.3亿元下滑约10%-15%。

如此的业绩自然引起了资本层面的担忧,在上市后的8个月内,充电怪兽的股价由发行价9.75美元/股缩水最低下降至1.2美元/股,缩水88.7%。

陷入盈利困境的不只是充电怪兽,小电科技的处境也不乐观。其2021年递交的港股招股书显示,公司在2019年还能盈利1.37亿元,但到2020年反而亏损1.04亿,预计2021年的形势依然难有好转。

然而,相比充电怪兽、小电科技和竹芒科技的亏损,美团共享充电业务则直接开始大撤退。2021年7月,据报道,美团共享充电宝负责人高程已经离职,该部门的诸多BD目前已转岗至美团优选,美团充电宝正在抛弃自营点位,交由代理商接盘运营,包括天津、重庆、杭州、西安、哈尔滨、长春、长沙等33个城市皆已经转让给代理商。

这与2020年美团重新启动共享充电宝业务时的雄心壮志,形成了鲜明对比。彼时,作为本地生活服务巨头,美团的入场曾被视为是对“三电一兽”稳固格局的降维打击。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0年,美团充电宝业务的营收、设备量和订单量,全行业占比分别仅为3.0%、8.0%和8.6%。

也就是说,从2020年至今,共享充电宝赛道格局进一步演化,从原先的“四电一团一兽”格局,演变为“小竹兽”,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这一趋势也得到了行业第三方机构的数据支撑,艾瑞咨询的行业报告显示,在2020年的市场格局方面,行业的前四名参与者全年总收入占全行业总收入的83.2%,“2020年怪兽充电以34.4%的市场份额位列共享充电行业第一,是国内最大的共享充电宝运营商”。

另一个问题又随之出现了,头部阵营地位逐渐稳固,但为何还是难以盈利?

赛道模式之困

在共享充电宝玩家的设想里,过了初期的设备和场地投入之后,玩家们只需躺着收租金即可。实际上,各厂家也都是遵循这一思路在进行布局,目前来看,共享充电宝行业的业务核心一直是依赖共享充电宝的租金收入,以怪兽和小电为例,这部分营收占比都是90%以上。

但另一方面,共享充电宝玩家们“包租婆”式的竞争壁垒不高也是事实,多数观点认为,企业只要获得合作商家点位的优势,就可以通过规模优势碾压对手,实现盈利。也是因此,当美团重新入局时,才会被看做是对老玩家的降维打击。

据沙利文和头豹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市场格局洞察报告》显示,2021上半年商户点位前三排名为竹芒科技、怪兽充电和小电科技。到9月时,竹芒科技对外透露成为首个商户点位数量超过100万的行业玩家。另外两家,怪兽充电的最新财报显示于9月底点位达82万个;小电招股书指出,2020年底时点位为71万个。

与此同时,共享充电宝的租金价格也出现了上涨。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行业平均租金分别为1元/小时和1元/小时,2020年,价格再次翻番,达到了4元/小时,到了2021年,5-6元的单小时租金也不再罕见。甚至,在共享充电宝在热门景区、酒吧等场合的价格能达到10元/小时,网友称“比特斯拉充电还贵”。

然而,吊诡的现象出现了——即便规模与单价纷纷增加,但玩家们仍在亏损,甚至还由盈转亏。细究原因,根源就在于此前共享充电宝玩家们所认准的商业模式,有着先天不足。

通常来说,共享充电宝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用户和收益,就必须更加接近用户的使用场景,包括商场、商户、饭店等,铺设这些点位就必须支付入场费以及分成。但优质商户资源终归有限,为了打败对手,玩家们不得不竞相提高分成费用。而在这一过程中,共享充电宝玩家始终扮演者弱势者的角色,话语权并不强。

再以怪兽充电为例,2021年三季度财报中,怪兽充电的销售与市场费用为8.14亿元,占当季营收的比例达到87.53%,同比增长23.8%。怪兽充电解释称,主要就是促进网络合作伙伴的激励费用增加,由于POI (点位) 覆盖率扩大和人员相关开支的增加而导致。

但即便如此,怪兽充电的点位数量却并没有得到大幅增长,从运营数据来看,截至三季度末,怪兽充电在全国共有82万个POI(点位),在线共享充电宝数为580万,较二季度末还略有下降。

这实际上反映了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已经陷入模式问题,无法逃脱被“拿捏”的宿命。

而之所以造成这一局面,一是因为头部玩家们竞争激烈,点位重复投放严重,有些商家甚至同时拥有两三个品牌的充电宝,但充电宝的租借率普遍都不高,直接导致了行业“增量不增收”的状况,但处于弱势地位的共享充电宝玩家们又无力加以改变。

二是高价值点位已基本开发完毕,为争取优质点位,有的企业甚至不惜采用“自杀式”高分成手段,在直营模式下,“共享充电宝企业有时也会主动给商家提高分成比例,防止商家被别家企业抢走。”“一两年前商家提成大概在50%-70%,而现在普遍在70%-90%,更有甚者出现过品牌向商家百分百让利的情况。”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分成“价格战”有愈演愈烈之势。

目前来看,除了涨价、铺点位这两条路之外,共享充电宝企业并没有其他有效手段来增加利润,这也是外界普遍不看好共享充电宝玩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雪上加霜的是,在玩家们纷纷以涨价追求盈利时,用户们的使用体验却并未得到改善,截至目前,在黑猫投诉平台,小电科技的投诉量达到了18366条,怪兽充电的投诉量已经达到10324条。其中近期的绝大多数投诉,都与“好借难还”有关,有用户归还充电宝后依然还在计费,等过了一两天、甚至一两个月之后才被通知扣费,最高达99元。

同时,行业无节制的涨价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2021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会同反垄断局、网监司召开“共享消费”领域行政指导会,怪兽、小电、来电、街电、搜电等共享充电宝品牌经营主体参加。会议严肃指出,目前“共享消费”行业普遍存在定价规则不明确、明码标价不规范等不当行为,要求企业增强合规意识,规范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

规模扩张遇阻、涨价被监管部门约谈,共享充电宝玩家们现在唯一获得的就只剩下了“打工人”的标签。据锦缎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与2019年,国内共享充电宝用户平均租赁的时长分别为2.3、2.1小时,总租赁次数分别为13.9、15.6亿次,两年租赁总时长均约为32亿小时;但是经历两次价格上涨之后,2020年共享充电宝用户租赁时长与租赁次数明显下滑,分别为1.3小时与16.2亿次,租赁总时长下降至21.5亿小时。

也就是说,由于租金上涨,2020年共享充电宝的总租金高达86亿元,远比2018年、2019年的32亿、64亿元更高,看似共享充电宝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但实际上多收钱都进了商户的腰包,而2021年尤甚。

而且,可以明显看到,由于价格的不断上涨,用户的使用时长和使用频次等指标或者出现下滑,或者增速放缓,涨价的副作用已经伤及行业的根本,即使不被监管部门约谈,这一势头也很难持久。

苦寻出路

当然,逃离亏损是企业经营的基本素养。

为了减少亏损,甚至盈利,小竹兽们也展现了自己足够努力的一面。自诞生至今7年时间,共享充电宝企业们已经在一二线城市进行了多轮拼杀,要想获得更多可能,向更下沉市场进军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为了拼下沉市场,相较一二线城市的直营模式,行业开始重视起代理商模式。而代理商模式更加依赖一线工作人员的商户资源,竞争更加低维,却更加激烈,能够迅速提高点位与设备密度,实现资金快速回笼,但也会降低品牌的掌控力。

整体利大于弊,玩家们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呢?因此在2021年,各大共享充电宝企业开始开拓代理模式。竹芒科技借助搜电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点位优势深耕下沉市场;怪兽充电通过“直营+代理”模式推动业务下沉;美团收缩直营,转为代理模式向三四线城市下沉渗透;小电直营模式占领导地位,于2021年7月重点开展代理模式。

业内普遍认为,代理模式在凭借疫情之后现金流和成本控制优势,已经成为行业内普遍关注的重点,现在,代理模式已成为衡量头部玩家的竞争优势之一。这一转变自然有扩大点位竞争力的考虑,但同时也有将资金压力转嫁给给代理商的想法。代理商们显然不想做接盘侠,一位三线城市的代理商表示,现在入局就等于赔钱,“每天都有代理商跑路,没人愿意当冤大头。”

眼见以主营业务盈利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共享充电宝的红利窗口期也逐渐关闭,赛道玩家们不得不开始探索新的赢利点。借助点位优势,玩家们首先布局的就是广告业务,但现实依然残酷,怪兽充电三季度财报显示,来自广告业务的营收为720万元,营收占比连1%都不到。

同时,为避免与竞争对手在同一点位低效反复纠缠,玩家们开始开发独家合作。2020年11月,怪兽充电与上海迪士尼度假区达成为期数年的战略联盟协议;2021年6月,怪兽充电与肯德基达成独家合作,服务覆盖肯德基全国3000余家门店;2021年9月,怪兽充电中标北京环球影城共享充电宝合作伙伴项目。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与一般的商户合作中,共享充电宝企业尚且处于弱势地位,被商户高分成吃掉了绝大部分利润,与更为强势的肯德基、迪士尼的合作,企业的盈利空间想必将更为有限。实际上,怪兽充电2021年三季报的利润骤跌或许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不仅如此,怪兽充电的独家合作模式在用户体验上也还存在瑕疵,尤其是在与独家合作伙伴的定制化合作上。在黑猫投诉平台,某用户在肯德基使用怪兽充电后投诉称:“在肯德基使用V金兑换的优惠券后没有抵扣,联系客服后各种理由依旧没用到,最后还是扣钱。”直指其虚假宣传。

既然主业盈利艰难,那就创造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2021年初,怪兽充电推出了白酒品牌“开欢”和系列国潮新品,不过,开欢天猫旗舰店销量最高的礼盒只卖出40单,超一半的产品月销量不及20单;竹芒已在部分区域试点口罩机、无人零售、AED体外除颤仪一体机等智能硬件产品,未来三年还将打造至少三款智能硬件产品;小电科技在招股书中透露,计划提供to B数字营销服务,挖掘已合作商户的潜力。

现在来看,当用户需要充电宝时,服务的可获得性才是核心诉求,至于品牌、价格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而这也直接导致了玩家们为获取点位优势开启价格战,在模式、优势、资金实力等都近似的情况下,玩家们又很难短期内决出胜负,因此才会纷纷将目光瞄向“第二曲线”,这无疑是一种无奈与不自信。

但这一局面也远非终局,小电科技的此次裁员,或许是行业走向另一种格局的开始。

       原文标题 : 小电科技裁员,共享充电宝的焦虑落地?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