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共享充电宝也“没电了”?

2022-04-07 09:38
创业最前线
关注

共享充电宝也“没电了”?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尹太白

编辑 | 蛋总

自疫情发生以来,人们的出行、外出聚餐和娱乐的次数均大幅减少,绝大多数线下业态受到影响,而殃及池鱼的还有供门店顾客使用的共享充电宝。

仅仅40天,15家共享充电宝企业获得40余家投资机构的融资,融资金额总计为12亿元人民币,几乎是共享单车行业同期时所获融资金额的5倍——这是共享充电宝行业在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光时刻。

但一片繁荣的景象很快伴随着第一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倒闭出局而支离破碎。2017年10月,乐电宣布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并收回所有共享充电宝设备,还提醒用户及时将未提现的押金提现。

此时,距离共享充电宝行业的辉煌时刻仅过去半年,行业尚未进入红利期,便先开始了洗牌期,这个行业也因此引发了大众的集体质疑:共享充电宝究竟是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还是资本方炒作的虚假泡沫?

如果从行业表面发展来看,共享充电宝行业似乎较难摆脱“虚假泡沫”的嫌疑。截至2017年12月,有十余家共享充电宝企业从共享经济的风口跌落,化作历史的尘埃。

但如果从行业数据来看,消费者使用共享充电宝的需求又是真实存在的,2021年,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接近4亿人,市场规模接近200亿元,甚至还诞生了一家上市企业。

2021年4月1日,共享充电宝行业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市场占有率超过34%的怪兽充电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如愿成为“共享充电第一股”,上市首日总市值为21.29亿美元;二是街电与搜电充电宣布合并,母公司定名为“竹芒科技”,由新董事会共同决策两大品牌的发展战略。

然而时隔一年后,平静再次被打破。

2022年2月,共享充电宝行业因“小电裁员2000人”的传闻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针对该传闻,小电回应称,公司不仅没有裁员,还在业务形态上有了新的升级,并表示小电今年的业务定位是发展“直营+代理”模式,为此对公司组织架构和岗位进行了调整优化。

共享充电宝企业主要依靠直营模式和代理模式拓展市场。在此之前,小电有超过90%的点位均属直营,而小电谋求转型的另一面是,共享充电宝企业大多仍陷于亏损泥沼,在融资缺位的情况下,直营模式之重已无法承受。

一位共享充电宝行业观察人士向「创业最前线」表示,拥有商家的点位优势是共享充电宝企业致胜的关键因素,但由于难以掌握点位的议价权,只能被迫提高给商户的入场费及佣金,因此直营模式下造成的营销费用持续走高最终成为了“盈利黑洞”。怪兽充电、美团共享充电宝和竹芒科技已慢慢摒弃直营模式,转而拥抱代理模式“减负”。

曾经被贴上“伪需求”、“盈利模式单一”等标签的共享充电宝行业,在经历了野蛮生长、洗牌、涨价和转型之后,竟然成为共享经济大潮中的幸存者,但幸存下来之后的日子似乎更加艰苦,积极转型自救或是共享充电宝企业在2022年的主旋律。

1、谁还使用共享充电宝?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早已成为生活、工作、购物和娱乐等行为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手机带来用户体验也越来越极致,诸如2K分辨率、120Hz刷新率、1500尼特峰值亮度以及5G等等,但极致的用户体验背后,往往是以巨大的电量消耗作为代价,尤其在交通枢纽、酒吧、商场、景区等需要频繁使用手机的场所,随处可见的共享充电宝因此成为了必需品。

90后互联网从业者徐娉就认为自己患上了严重的“手机电量焦虑症”,在一次因为手机没电关机而坐不了地铁也刷不了电梯的经历后,徐娉一改往日出门从不检查手机剩余电量的习惯,“现在总是会经常看一看还有多少剩余电量,共享充电宝必不可少,紧急时候可以救命。”

“虽然通过手机就能完成很多事情,甚至出门连门禁卡都不用带,但便利的同时也让手机没电成了寸步难行的近义词。”徐娉吐槽道,“尤其是身上既没带现金也没带门禁卡的时候,可能连回家都会变成一种奢望。”

在校大学生于洋也是共享充电宝的拥趸者,其向「创业最前线」表示,由于学校教学楼插座太少,并且宿舍是定时供电,因此通过自用充电宝搭配共享充电宝的方式给手机充电很普遍,“共享充电宝不断涨价,所以使用频率已经不是很高了。但总体而言,共享充电宝还是不可或缺的。”

一个在悄然间发生的转变是,尽管不少消费者仍愿意接受接连涨价后的共享充电宝,但使用场景和使用频率似乎已经变成了应急和低频。

宏观层面的数据可以为之提供一些佐证。根据锦缎研究院公布的数据,在2018年和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平均租赁时长分别为2.3和2.1小时,租赁次数分别为13.9亿次和15.6亿次。而在2020年,共享充电宝用户平均租赁时长与租赁次数分别为1.3小时与16.2亿次,平均租赁时长明显下滑,而租赁次数增速则明显放缓。

共享充电宝也“没电了”?

与之相对应的是,共享充电宝的租赁价格正持续走高。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显示,共享充电宝的平均每笔订单价格从2017年的1.3元增加至2018年的2.3元、2019年的4.1元以及2020年的5.3元。

也有消费者不得不忍受接连涨价的共享充电宝。对于常年在外出差的销售人士汪宇而言,共享充电宝能为其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工作需要经常接打电话和拍照,对手机电量消耗很大,共享充电宝曾无数次在紧急关头保证了手机拥有足够的电量。”

但即便是共享充电宝重度依赖者,汪宇也直呼如今已经失去了“共享充电宝自由”,“现在给手机充一次电竟然要十几块钱,不过只要没有涨得特别离谱就会继续使用,毕竟带一个自用充电宝还是不够。”汪宇颇感无奈。

共享充电宝的价格已经超出了消费者的心理承受预期。「创业最前线」走访山东某三线城市的几个商圈后发现,3-4元/小时基本已经成为了共享充电宝的起步价,街电的租赁价格为3元/小时;美团共享充电宝的租赁价格为3-5元/小时;怪兽充电、来电的租赁价格则超过了4元/小时。

“以前时常会使用共享充电宝,但现在不会了,如果因为各种意外情况导致无法及时归还,算下来充一次电的钱比吃一顿饭还要贵,十分不划算。”徐娉认为,共享充电宝价格越来越高已让不少消费者望而生畏,并且严重削弱了用户黏性。

事实也的确如此。来自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从2017年的0.8亿人增长至2020年的2.9亿人,但年增长率却从104.9%降至56.3%,再降至15.6%,用户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在主流社交平台上,“共享充电宝终于要开始割韭菜了”“趁凉掉之前赶紧再赚一把”“还不如直接买一个”等论调不绝于耳。

一位早已弃用共享充电宝的用户向「创业最前线」表示,价格实际上是消费者感知最为明显的因素,如果共享充电宝企业无法创造出对应涨价的服务,那么涨价一定会导致用户规模大幅缩减。

不过,共享充电宝不断涨价最终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2021年6月,小电、来电、街电和搜电等企业参加了由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会同反垄断局、网监司召开的“共享消费”领域行政指导会。会议指出,目前“共享消费”领域普遍存在定价规则不明确、明码标价不规范等不当行为,要求企业增强合规意识,规范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

2、为何“被迫”转型?

在涨价被紧急叫停后,共享充电宝再次陷入了僵局,而陷入僵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共享充电宝企业的盈利模式极为单一。

以小电为例,其在招股书中指出,目前公司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充电宝服务业务、充电宝销售及线上线下广告业务。

从营收构成来看,在2018-2020年,小电的充电宝服务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97.8%、98.8%和97.3%,其他共享充电宝企业也与小电的情况大致相同,即充电宝服务业务贡献的营收占比均超过了95%,充电宝销售及线上线下广告业务贡献的营收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共享充电宝企业想获得持续性发展,只能优先在扩大充电宝服务业务的营收上挖空心思,而不断涨价和点位扩张,就成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在共享充电宝行业,点位扩张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主要还是靠高额的入场费和佣金开路。”前述观察人士向「创业最前线」表示,“在面对优质点位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企业付出的入场费能占到成本的40%-50%,像在很多人流量巨大的酒吧和夜店,一年甚至要付出上百万元的费用。”

小电的招股书从侧面反映出了这一现象。招股书显示,在2018-2020年,小电向点位合作伙伴及渠道合作伙伴支付的激励费分别为1.05亿元、7.15亿元和10.13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5%、44%、53%。其中分成费用分别为1亿元、5.74亿元和7.10亿元,入场费分别为425万元、1.41亿元和3.02亿元。

共享充电宝也“没电了”?

针对点位的竞争随着美团的入局而变得异常激烈。2020年,美团再次重启共享充电宝业务,依靠620万活跃商家,美团迅速从当时“三电一兽”的地盘中划走了一亩三分地,到2020年年底,其市场份额一度超过了10%。

但即便是美团,也无法一直承受巨额的入场费和佣金,2021年7月,美团共享充电宝业务负责人离职后,33个自营城市点位全部被代理商接盘。

烧钱换取点位扩张的方式显然不具备可持续性,入场费和佣金长期居高不下,大大侵蚀了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净利润。

艾瑞咨询《2020共享充电宝研究报告》中提到,在直营模式下,共享充电宝毛利率至少能达到24.85%。而各项成本中,设备成本仅为15.4%,商户成本占据最大头,将近48%。简而言之,共享充电宝企业赚来的钱其中有一半被商户抽走。

面对失衡的盈利模式,共享充电宝企业不得不抛弃直营模式,转而探索代理模式拓展市场。上述观察人士分析认为,代理模式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缩减开支,缓解现金流压力;二是可以将运营风险转嫁出去;三是加速渠道扩张和市场下沉。

截至目前,竹芒科技和美团共享充电宝均直接摒弃直营模式,走上了纯代理模式的路线,而怪兽充电和小电则是通过“直营模式+代理模式”的方式继续推进,“未来直营模式的占比会逐渐降低,代理模式将成为主流打法。”上述观察人士透露。

不过,代理模式究竟能走多远仍犹未可知,有代理人士表示,“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给代理的分成越来越低,目的在于压缩运营成本,但同时也挤压了代理的利润空间,代理注定无法长期做下去。”

“无论是直营模式还是代理模式,都无法改变共享充电宝企业盈利模式单一的局面。”上述观察人士认为,“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技术壁垒并不高,盈利模式也可以轻易复制,共享充电宝企业想脱颖而出绝非易事。归根结底,除了不断抢占点位外,还需要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3、还能讲出什么新故事?

盈利模式单一是共享充电宝企业的“硬伤”,但另一个更为致命的问题是产品服务同质化导致的各品牌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共享经济风口过去以后,资本方不得不重新审视起共享充电宝行业。一个典型的现象是,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共享充电宝行业很少再有融资事件发生,仅怪兽充电在2019年完成了两轮融资。

深陷亏损泥沼且缺乏造血能力,又失去了资本方的助推,共享充电宝企业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已迫在眉睫。

2021年4月,怪兽充电推出了白酒品牌“开欢”,并利用线下点位资源和用户资源进行推广;在此前的招股书中,怪兽充电还提及要做礼品机、智能零售柜、电子烟、IP玩具柜等,但目前尚未披露这些新举措的发展状况。

共享充电宝也“没电了”?

小电将目光锁定在了数字营销服务上,其在招股书中表示,小电要与短视频公司进行战略合作,为点位的合作伙伴及其他商家提供短视频及直播营销解决方案,包括组织内容创作者制作短视频及直播广告;提供短视频上传及直播发布工具;向点位合作伙伴提供实时销售咨询服务。

竹芒科技则决定在智能硬件领域发力。在搜电与街电合并100天后的“会师大会”上,竹芒科技宣布,公司已研发推出了口罩机、AED体外除颤仪一体机等契合新场景需求的智能硬件产品。

在上述观察人士看来,共享充电宝的未来或并不明朗,一方面,虽然共享充电宝企业也在不断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但目前效果十分有限,新业务难以担当重任;另一方面,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模式很重,需要不断投入成本制造设备、铺设设备,随着摊子越来越大,其维护成本和运营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在我看来,共享充电宝其实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而是硬件租赁。共享充电宝行业很难再有新故事可讲了。”该人士表示。

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终局究竟如何或许难以预料,但可预料的是,共享充电宝企业的未来已无关共享充电宝本身。

*注:文中人名皆为化名。文中题图来自视觉中国,基于RF协议;文中配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原文标题 : 共享充电宝也“没电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